知识产权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 · 注册 · 管理 · 维权 · 认证 · 项目

创新铺就奇迹 碧波化作通途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18年10月30日

——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我国在超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取得突破

  “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随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郑重宣布,跨越55公里,连接我国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的港珠澳大桥完整地呈现于世人面前,再次证明了我国卓越的自主创新能力。“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评价港珠澳大桥建设。

  实施300余项课题研究,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提交454件专利申请;创新了海上装配化桥梁、超长外海沉管隧道、海上人工岛等方面的设计及施工理论与方法,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了跨海通道建设工业化技术体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表示:“大桥的建成表明了我国在超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等多个领域取得全面突破。”

  超长的跨海距离、超深的海水深度、穿越船舶主航道和飞机主航线、身处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这些看似不可能克服的问题在创新引领下被一一解决。谈起整个港珠澳大桥的施工方法,苏权科介绍:“形象地说,就是将桥梁和隧道在工厂里制造出来,用大型设备运到现场,像搭积木一样,在海上拼装,在海底对接。”参与其中的创新者们为这一项目的实施注入了大量的心血。

  负责港珠澳大桥桥梁段钢箱梁结构CB01标段设计制造的中铁山桥集团,用时38个月,完成了重达18.3万吨钢箱梁的生产和安装任务。他们设计了全新的钢箱梁板单元生产线,研制的正交异性板单元反变形船位焊接机器人等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拥有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正交异性板单元的制造技术凭借此项研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隧道沉管安装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点。面对外国企业的技术垄断和高昂专利费,港珠澳大桥建设团队决定自主研发,而其中最关键的沉管调整装置研发任务落在了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肩上。振华重工海上重工设计研究院生产设计所副所长何可耕介绍,港珠澳大桥建设使用的沉管调整装置开创了与外国公司完全不同的技术路径,采用“一步到位”的方式进行施工,创新成果不但没有落入外国公司的专利权保护范围,还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约了施工时间。2017年5月2日,最后一节沉管在一天之内安装成功,如果使用原有方法,这个时间将多花8个月至10个月。

  港珠澳大桥所在的伶仃洋海域,是“水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的主要栖息地,也是中华白海豚保护区,施工噪音对白海豚的声纳系统影响很大。“施工中,如果严重的震动把白海豚声纳震坏了,它就‘变瞎了’,它就会撞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联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白海豚的生活习性,制定了科学的驱赶方案,保证了施工期间白海豚“零伤亡”。此后,“施工海域中华白海豚声学驱赶保护方法”获发明专利授权。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形成了一系列建造标准。”苏权科表示,目前,团队正对建设过程中取得的创新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形成专用标准体系,进行全面推广,在行业内共享研究成果。随着我国桥梁工程“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港珠澳大桥的创新成果将不仅有利于我国在同外方合作时争取工程主动权,更能将相关产业链带出国门,为我国交通行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相关链接

  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营运,成为首次直接联通香港、珠海、澳门的陆路通道。

  据了解,港珠澳大桥位于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其功能主要是解决三地之间的陆路客货运输要求,建立跨越粤、港、澳三地并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陆路运输新通道,推动三地经济持续发展。港珠澳大桥由香港口岸至珠海及澳门口岸全长约42公里,包括12公里长的香港连接路及约30公里长的主桥,是全球最长的桥隧组合跨海通道。再加上约13公里长的珠海接线,大桥总长度为55公里。

  此次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珠澳通道率先实施全国首创的“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新型边检查验模式。内地和澳门居民只需排一次队,30秒即可完成双方边检查验手续。港珠澳大桥通车运营对全面推进内地、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港珠澳大桥大大缩短了香港、珠海、澳门之间的车程,将有力推动粤港澳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心相通,充分印证了“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

  据悉,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工程开工建设。2017年7月7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大桥在设计理念、建造技术、施工组织、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标志着我国隧岛桥设计施工管理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知识产权报 记者 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