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移动通信网络的下一个专利战场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15年04月08日
4G应用方兴未艾,5G战场硝烟已起。在中国通信运营商大力推广4G的当口,日前,有消息称,华为已投入6亿美元资金用于5G技术的研发,意在抢占行业制高点。国外通信巨头爱立信等企业也不甘示弱,纷纷在技术研发及专利布局上展开较量,着力于打造统一的行业标准。
除了华为,中兴通讯、大唐电信等通信设备厂商也都在积极开展5G技术的研发。我国企业能够在新兴技术领域紧跟世界步伐,投入重金进行专利布局,折射出国内通信企业雄厚的技术实力以及提升国际地位的信心。
那么,5G能够给大众带来怎样的用户体验?与现在正火热推广的4G相比,又有哪些技术突破?由中国引领5G时代的美好愿景能否实现?专家表示,5G将凭借10G/秒的高网速、1毫秒的网络时延等优势迎接物联网时代的来临,目前,中国企业在5G技术研发和专利申请上紧跟国际步伐,今后还需在基础技术研究上继续发力,为通信行业标准制定赢得话语权和主导权。
5G“厉害”在哪里?
“5G的特点在于‘无与伦比的快’‘最佳体验如影随形’等。5G将为用户带来一场信息盛宴,最终实现‘信息随心至,万物触手及’的愿景。”中国移动技术部副处长胡臻平在介绍5G主要优势时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介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华为和爱立信是走在5G研发前端的两大企业,他们曾这样一致地描述5G的网络特征:峰值网速达到10G/秒、网络传输速度比4G快几十倍、网络时延从4G的50毫秒缩短到1毫秒、满足1000亿量级的网络连接、整个移动网络的能耗降低1000倍。
简单地说,从大众的视角看,5G为我们带来的最直观感受将是网速的大幅度提升。例如,同样下载一部高清电影,4G网络可能需要1分钟,而用5G网络瞬间即可完成。当然,5G的设计者远不止单纯地追求更快的网速,5G在数据传输中呈现出的低时延、高可靠、低功耗等特点,将在未来更好地支持物联网应用。
“5G要在物联网时代连接千亿台智能设备,使个人数据在云上的处理、服务成为可能,还要优化网络时延,即一组数据从网络一端到达另一端所需的时间。”华为无线首席营销官杨超斌在2014年全球移动宽带论坛上介绍,4G网络时延约20毫秒,5G网络时延为1毫秒——如果一辆无人驾驶的汽车以12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其在1毫秒内能够移动的距离约3厘米。
“与3G、4G时代只强调峰值速率不同,业界普遍认为用户体验速率是5G最重要的性能指标,它真正体现了用户可获得的真实网速,也是与用户感受最密切的性能指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介绍,未来,5G将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方位信息生态系统,在密集住宅区、体育场等具有超高流量密度、超高连接数密度、超高移动性特征的场景,都可以为用户提供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极致业务体验。
5G研发“哪家强”?
据了解,目前华为已高调展示了5G网络架构和空口技术集,中兴通讯也正式推出了Pre 5G的概念,可将5G部分技术直接应用到4G,爱立信也表示已在技术上实现了5G/秒的传输速率。那么,国内外研发团队在5G专利技术上的表现如何?
北京鼎宏元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波对5G技术进行专利检索发现,截至2015年4月1日,相关申请人在中国提交的关于5G技术的专利申请为211件,在美国提交的专利申请为179件。世界主要申请人中,提交5G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是日本电报电话公司(NTT),申请量为61件;三星公司排在第二位,提交的专利申请量为53件;美国阿尔卡特朗讯公司作为传统的通信业领导者,也提交了41件专利申请。
“我国华为在5G技术方面提交的相关专利申请为30件,东南大学、中兴通讯、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对5G技术也有一定的专利积累。从专利数量分布看,相较于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而言,我国的研发力量不够集中,研发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李波坦言,相比我国在2G时代技术全面落后的局面,以华为、中兴通讯和大唐电信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5G时代正迅速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国内产业链在4G网络的标准制定、技术研发、产品测试等环节实现全产业链打通,并打开了4G网络的国际市场,在技术和市场上为5G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胡臻平表示。
目前对5G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天线、编码、资源分配、测试等相对底层技术领域。“为了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我国科研团队需要加大5G基础技术的研究,并通过专利途径巩固已获得的技术优势,赢得5G通信标准制定话语权。”李波建议,我国企业在5G技术应用领域的研究也应进一步展开,相应的专利布局也应加快,为抢占用户、扩大市场做好准备。
“在5G创新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借鉴国际先进技术,避免形成自我封闭的技术体系,注重国内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弥补产业短板,并继续发挥政府在重大科研项目中的牵引作用。同时,通过加强知识产权国际布局,将5G技术优势最终转化成市场优势。”胡臻平建议。(王 康 陈 婕)
以5G迎接万物互联
——访大唐电信集团无线移动创新中心总经理王映民
如果说3G和4G是为人际连接而设计,那么5G则是为了满足移动互联和移动物联需求;4G可能会关心在线视频是否清晰、流畅,而5G会更关心如何让人们体验到“信息随心至,万物触手及”。
“5G移动宽带系统是面向2020年以后人类信息社会需求的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将为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广泛连接提供更快的带宽速率、更短的端到端业务时延体验。”大唐电信集团无线移动创新中心总经理王映民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介绍,在1G时代,我国本土无线移动通信产业完全被动,2G时代仍扮演技术跟随角色,欧美公司控制了行业标准的主导权,并构建起专利壁垒,我国移动通信产业仅能在系统设备加工等低端环节获取微薄利润。
“无线移动通信‘产业未动,标准先行’的特点明显”,王映民表示,“此前受制于人的根本原因是我国没有自己的通信标准,不能通过系统性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和升级。”2000年,由大唐电信提出、中国政府主导的TD-SCDMA成为第三代无线移动通信国际标准,实现了我国百年通信史上“零”的突破;2012年,大唐电信掌握核心基础专利的TD-LTE-Advanced成为第四代无线移动通信国际标准,并于2013年12月在我国商用。为了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标准,我国通信厂商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了从3G追赶到4G同步跨越的发展目标,并力争实现5G引领。
“当然,在进行5G标准和产业的推进过程中,中国想要引领全球,必然会遭到国际知名老牌公司的打压和新兴公司的排挤,5G的推动工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王映民坦言。
在王映民看来,我国需要尽快搭建5G基础平台,便于5G关键技术的开发和性能验证,并促进5G产品的成熟、网络建设和运营。要推动5G标准建立和产品研发,还需要政府大力支持。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是5G发展的主要驱动力,5G网络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都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王映民表示,预计5G产品研发将从2019年开始,在2020年不断成熟,并推动5G网络建设和商用。
除了华为,中兴通讯、大唐电信等通信设备厂商也都在积极开展5G技术的研发。我国企业能够在新兴技术领域紧跟世界步伐,投入重金进行专利布局,折射出国内通信企业雄厚的技术实力以及提升国际地位的信心。
那么,5G能够给大众带来怎样的用户体验?与现在正火热推广的4G相比,又有哪些技术突破?由中国引领5G时代的美好愿景能否实现?专家表示,5G将凭借10G/秒的高网速、1毫秒的网络时延等优势迎接物联网时代的来临,目前,中国企业在5G技术研发和专利申请上紧跟国际步伐,今后还需在基础技术研究上继续发力,为通信行业标准制定赢得话语权和主导权。
5G“厉害”在哪里?
“5G的特点在于‘无与伦比的快’‘最佳体验如影随形’等。5G将为用户带来一场信息盛宴,最终实现‘信息随心至,万物触手及’的愿景。”中国移动技术部副处长胡臻平在介绍5G主要优势时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介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华为和爱立信是走在5G研发前端的两大企业,他们曾这样一致地描述5G的网络特征:峰值网速达到10G/秒、网络传输速度比4G快几十倍、网络时延从4G的50毫秒缩短到1毫秒、满足1000亿量级的网络连接、整个移动网络的能耗降低1000倍。
简单地说,从大众的视角看,5G为我们带来的最直观感受将是网速的大幅度提升。例如,同样下载一部高清电影,4G网络可能需要1分钟,而用5G网络瞬间即可完成。当然,5G的设计者远不止单纯地追求更快的网速,5G在数据传输中呈现出的低时延、高可靠、低功耗等特点,将在未来更好地支持物联网应用。
“5G要在物联网时代连接千亿台智能设备,使个人数据在云上的处理、服务成为可能,还要优化网络时延,即一组数据从网络一端到达另一端所需的时间。”华为无线首席营销官杨超斌在2014年全球移动宽带论坛上介绍,4G网络时延约20毫秒,5G网络时延为1毫秒——如果一辆无人驾驶的汽车以12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其在1毫秒内能够移动的距离约3厘米。
“与3G、4G时代只强调峰值速率不同,业界普遍认为用户体验速率是5G最重要的性能指标,它真正体现了用户可获得的真实网速,也是与用户感受最密切的性能指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介绍,未来,5G将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方位信息生态系统,在密集住宅区、体育场等具有超高流量密度、超高连接数密度、超高移动性特征的场景,都可以为用户提供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极致业务体验。
5G研发“哪家强”?
据了解,目前华为已高调展示了5G网络架构和空口技术集,中兴通讯也正式推出了Pre 5G的概念,可将5G部分技术直接应用到4G,爱立信也表示已在技术上实现了5G/秒的传输速率。那么,国内外研发团队在5G专利技术上的表现如何?
北京鼎宏元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波对5G技术进行专利检索发现,截至2015年4月1日,相关申请人在中国提交的关于5G技术的专利申请为211件,在美国提交的专利申请为179件。世界主要申请人中,提交5G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是日本电报电话公司(NTT),申请量为61件;三星公司排在第二位,提交的专利申请量为53件;美国阿尔卡特朗讯公司作为传统的通信业领导者,也提交了41件专利申请。
“我国华为在5G技术方面提交的相关专利申请为30件,东南大学、中兴通讯、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对5G技术也有一定的专利积累。从专利数量分布看,相较于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而言,我国的研发力量不够集中,研发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李波坦言,相比我国在2G时代技术全面落后的局面,以华为、中兴通讯和大唐电信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5G时代正迅速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国内产业链在4G网络的标准制定、技术研发、产品测试等环节实现全产业链打通,并打开了4G网络的国际市场,在技术和市场上为5G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胡臻平表示。
目前对5G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天线、编码、资源分配、测试等相对底层技术领域。“为了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我国科研团队需要加大5G基础技术的研究,并通过专利途径巩固已获得的技术优势,赢得5G通信标准制定话语权。”李波建议,我国企业在5G技术应用领域的研究也应进一步展开,相应的专利布局也应加快,为抢占用户、扩大市场做好准备。
“在5G创新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借鉴国际先进技术,避免形成自我封闭的技术体系,注重国内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弥补产业短板,并继续发挥政府在重大科研项目中的牵引作用。同时,通过加强知识产权国际布局,将5G技术优势最终转化成市场优势。”胡臻平建议。(王 康 陈 婕)
以5G迎接万物互联
——访大唐电信集团无线移动创新中心总经理王映民
如果说3G和4G是为人际连接而设计,那么5G则是为了满足移动互联和移动物联需求;4G可能会关心在线视频是否清晰、流畅,而5G会更关心如何让人们体验到“信息随心至,万物触手及”。
“5G移动宽带系统是面向2020年以后人类信息社会需求的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将为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广泛连接提供更快的带宽速率、更短的端到端业务时延体验。”大唐电信集团无线移动创新中心总经理王映民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介绍,在1G时代,我国本土无线移动通信产业完全被动,2G时代仍扮演技术跟随角色,欧美公司控制了行业标准的主导权,并构建起专利壁垒,我国移动通信产业仅能在系统设备加工等低端环节获取微薄利润。
“无线移动通信‘产业未动,标准先行’的特点明显”,王映民表示,“此前受制于人的根本原因是我国没有自己的通信标准,不能通过系统性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和升级。”2000年,由大唐电信提出、中国政府主导的TD-SCDMA成为第三代无线移动通信国际标准,实现了我国百年通信史上“零”的突破;2012年,大唐电信掌握核心基础专利的TD-LTE-Advanced成为第四代无线移动通信国际标准,并于2013年12月在我国商用。为了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标准,我国通信厂商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了从3G追赶到4G同步跨越的发展目标,并力争实现5G引领。
“当然,在进行5G标准和产业的推进过程中,中国想要引领全球,必然会遭到国际知名老牌公司的打压和新兴公司的排挤,5G的推动工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王映民坦言。
在王映民看来,我国需要尽快搭建5G基础平台,便于5G关键技术的开发和性能验证,并促进5G产品的成熟、网络建设和运营。要推动5G标准建立和产品研发,还需要政府大力支持。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是5G发展的主要驱动力,5G网络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都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王映民表示,预计5G产品研发将从2019年开始,在2020年不断成熟,并推动5G网络建设和商用。
上一篇:“创客”潮涌上海滩
下一篇:专利联营六种情形被认定垄断将重罚